当前位置:首页  通知公告  教学信息

文学座谈会―与著名作家舒婷、斯妤畅谈文学与人生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1/12/23    浏览次数:1063
初审: 复审: 终审:

文学座谈会―与著名作家舒婷、斯妤畅谈文学与人生

发表于: 2011-12-23 13:10  点击:1056
    12月22日下午4点,在我院第一教学楼B104报告厅召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学座谈会,与著名作家舒婷、斯妤畅谈文学与人生。董事长、党委书记廖立国教授,院长王元良教授,党委副书记黄河出席座谈会。座谈会由中文系主任郝长海教授主持。
    座谈会伊始,师生共同观看了PPT,了解了两位著名作家的主要成就、写作特点、诗歌简评等,期间,还播放了舒婷老师的代表作《致橡树》的诗朗诵,让在场的师生再次重温了这一首经典之作。接着,进行了一场气氛轻松,节奏紧凑,让师生受益匪浅的互动环节。座谈会上,同学们积极踊跃的提问与舒婷、斯妤老师幽默风趣的回答使现场气氛非常轻松。
    面对同学们引用作品《这也是一切》而提出的问题:“是否在创作中只有悲剧才能让人印象深刻”时,舒婷老师这样说道:“悲剧能让人产生深刻的印象,但读者是广泛的,写作应是多方位、多途径的,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用悲剧的角度来记忆生活。”而谈到如今的高考写作正淡化诗歌的这一现象时,舒婷老师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她说,“诗歌的评判标准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人会品味出不一样的情感,但作为一个诗人,她认为正是时代的忽略使得评判标准没有一个界定,诗歌的评判标准越来越模糊。”
    而斯妤老师则举出了很多自身经历来回答同学们的问题。在同学们问到“写作是全心全意的抒发自己的情感,还是会考虑读者的感受”时,她说道:“写作不是为了取悦读者,写作是一个记录生活的过程,有时候写作还能产生一种力量让自己去抵抗某些东西。只要在阅读作品时,读者产生了共鸣,去细细品读作品表达的情感,那就行了。”在谈到当今小说过多的运用华丽词藻来堆砌,似乎进入到一个文学断层的时代时,斯妤老师表示,当今的文学界应该是蓄势待发的,很多读者没有静下心、细细的去阅读便匆匆下定论认为当今的文学无法传承,这是一种被误导的现象,其实中国还是有很多好的作品的。
    通过本次座谈会,我们可以体会到舒婷老师和斯妤老师对当今文学发展的一种期待与信心,相信只要同学们用心的去写作,将真实情感融入其中,定能引起更多读者的共鸣,写出更多佳作。本次座谈会座无虚席,通过与舒婷老师、斯妤老师对文学与人生的交流与探讨,使得同学们产生更多对文学与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座谈会在热烈的掌声和欢声笑语中圆满结束。
    嘉宾简介:
    舒婷,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散文集《心烟》等。舒婷崛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诗坛,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
    斯妤,著有散文集、小说集20余部:长篇小说《竖琴的影子》、,散文集《两种生活》、《斯妤散文精选》,小说集《出售哈欠的女人》、《寻访乔里亚》等。曾获“鲁迅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两度获“当代女性文学创作奖”。其中《北海的早晨》被选入上海二期课改八年级下学期语文学科。
快速进入